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中國第一個發聖旨要巧克力的皇帝:給朕弄幾塊嘗嘗!算了,不喫了

中國第一個發聖旨要巧克力的皇帝:給朕弄幾塊嘗嘗!算了,不喫了

by admin - 2023-06-26 75 Views

“只有巧克力和國王,才能喚起我的激情。”

西班牙公主瑪麗.特蕾莎的名言,1660年她出嫁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就送了這位時尚的“太陽王”巧克力做禮物。

特蕾莎公主愛熱鬧,每周三次在王宮招待客人時都上巧克力飲料。那年頭這玩意稀缺啊,路易十四幹脆頒布法令,平民百姓不准喫巧克力。

而對上層社會來說,這也屬於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凡是稀罕的東西就做妖,因爲特蕾莎公主“只有巧克力和國王,才能喚起我的激情”這曖昧的感慨,人們還一度把巧克力當成催情藥。

幾十年後,康熙45年(1706),時任武英殿總監造的赫世亨收到皇帝的聖旨:小赫,這樣,你去給朕弄幾塊“綽科拉”來嘗嘗。

這個“綽科拉”,就是巧克力(chocolate)最早的中文翻譯。

而這個“武英殿總監造”,本職工作是負責管理刊刻圖書。不過康熙挺喜歡也挺信任赫世亨這哥們兒,有點啥稀奇事兒就交給他去辦。比如找一些奇書啦,供應好的紙筆、扇子啦這些職業周邊活兒,還讓他負責管理宮中病人的醫療和康復,以及跟老外交流等等。

展开全文

這回在去熱河避暑的路上,康熙又專門發道聖旨交他一找巧克力的差事。好在皇帝倒沒難爲人,指明了尋找的方向——“着赫世亨至鐸羅處,倘若鐸羅多帶有Deriyaga,可以求取,若少則勿取,可捎信到廣東後尋得寄來。若有綽科拉亦求取。”

康熙還挺客氣,鐸羅要是帶的多就跟他要點,要是少就算了。

鐸羅是新近來京的意大利主教,而“Deriyaga”是當時的一種西藥,據說用幾種毒蛇爲原料制成的,現在誰也弄不清這是啥藥。

聽說有啥新藥,康熙都要弄來看看有啥療效,這回又讓赫世亨至去弄“Deriyaga”和“綽科拉”。

你看看赫世亨接到聖旨後咋辦的,就知道爲啥康熙愛用他。

赫世亨先找鐸羅把這兩樣東西弄來,巧克力一共有150塊,沒打包直接發皇帝,別再喫壞了。他先找了可靠的專業人士來鑑定這個“綽科拉”到底是個啥東東。

鮑仲義,在清宮廷任職的西洋醫師,意大利人,藥劑師兼植物學家。赫世亨找他詳細了解“綽科拉”的配方、產地、食用方法等。

徐日升,在清宮廷供職欽天監,兼任音樂教師,葡萄牙人。赫世亨找他驗證鮑仲義說得對不對。

這下放心了,萬無一失了,赫世亨又按照了解來的喫法,找工匠打了套白銀器皿,用黃楊木特制了用於攪拌的籤子。當年的喫法不像現在這樣掰一塊扔嘴裏,而是加水和糖煮成飲料喝。

最後,赫世亨從150塊巧克力中精選了50塊,放入特種的柳條匣,連同銀制工具和自己的奏折一同呈上。

康熙說要是多就要點,少就算了,在奏折中,赫世亨專門說了討要的過程:“奴才與鐸羅言稱:爾若多帶有deriyaga,可否送與我?倘若無多,爾可留用,俟抵廣東覓得之後,可以寄送與我。再,若帶有綽科拉,亦望送與我。鐸羅送與綽科拉有一百五十塊。”

最後,赫世亨還請示,這個巧克力以後是不是就作爲貢品長期上貢?您老給個話,“一俟奉旨,即刻遵行”。

看到了吧,什么叫好下屬?什么叫會辦事?什么叫讓領導放心?這就是。

百密一疏!

赫世亨沒想到康熙是把巧克力當藥看的!

他很收到了康熙的朱批,告訴他巧克力就不用再寄了,有點事你問清楚:“鮑仲義言味甘苦而性溫,但未言益於何種身體、何種病,甚爲欠妥。着再詢問。”

背景、原料、喫法寫得是夠詳細的,可“藥效”呢?“主治”呢?

赫世亨一看皇帝誤會了,趕緊再上奏折:“遵諭旨,再經詢問,據鮑仲義言:綽科拉非藥,猶如阿美利加地方之茶葉,一日飲一次或二次。凡爲老者、胃虛者、腹有寒氣者、瀉肚者、消化不良者,均可飲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內熱發燒者、勞病者、氣喘者、痔瘡流血者、瀉血者,概不可飲用。”

這回康熙沒問題了,朱批了仨字——“知道了”。

噢,原來不是藥啊,當茶喝就算了吧。不喫了,也別貢了。

至於那50塊他有沒有嘗嘗,就不知道了,但因爲相關聖旨現在還留着,大家都把康熙當成第一個喫巧克力的中國皇帝。

其實不只是康熙,當年把巧克力當藥的多了。

1644年,巴黎醫學院還有高材生撰寫論文討論巧克力的藥用價值:“每日僅能飲用兩杯……具有極高營養價值,在長時間維持體力這方面,就連肉湯也比不上它。”

英國人還認爲這玩意兒能治肺癆,摻上胡椒粉和葡萄酒一塊兒喝,真能整。

還有些媽媽警告女兒:“別老喝巧克力,當心生個小黑孩!”誰管那么多,照喝!有不小心真生了個小黑孩兒的,一本正經的表示“喝巧克力喝的”。

隔壁黑老王笑死了:尼瑪巧克力萬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中國第一個發聖旨要巧克力的皇帝:給朕弄幾塊嘗嘗!算了,不喫了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5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