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財富管理 國君宏觀:政府債放量供給,降准對衝可期

國君宏觀:政府債放量供給,降准對衝可期

by admin - 2024-05-07 123 Views

導讀

5月狹義流動性中性偏緊,壓力主要來自政府債供給、繳稅、繳准多增的影響,潛在流動性缺口預計在1.5萬億元左右。我們預計央行將“填谷”,以穩定流動性的整體水平,具體操作方式按發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爲:1)MLF放量2000億元左右、降准25bp;2)降准50bp;3)央行下場購債。預計超儲率將小幅回落至1.24%。

摘要

1、4月流動性邊際收緊,預計超儲率由3月的1.44%回落至1.27%左右,略低於季節性(1.37%)。一方面,央行進行流動性淨回籠操作,4月逆回購基本維持“地量”20億元,MLF縮量700億元,國庫定存現金縮量800億元,全月貨幣操作淨回籠5500億元。我們認爲,一是實體信貸動能偏弱,央行通過回籠流動性,防止資金沉澱空轉,二是平滑流動性供給,爲下一步央行購債、釋放貨幣政策工具儲備做好准備。另一方面,受財政紀律整頓和項目審查因素影響,疊加財政支出季節性回落,政府存款環比增加,對超儲回落構成邊際貢獻。

2、資金價格方面,4月資金利率中樞整體平穩,月末出現季節性上擡,R007和DR007均低於疫後同期水平。具體來看,自4月1日至4月30日,R001從1.88%上升至2.00%,R007由2.14%下降至2.09%,DR001由1.72%上升至1.94%,DR007由1.87%上升至2.11%,1年存單利率由2.24%下降至2.11%,1年SHIBOR從2.27%下降至2.11%,SHIBOR隔夜利率由1.73%上升至1.92%,“滾隔夜”成交量維持較高水位,基本在6萬億元以上,月末回歸至2萬億元。

3、5月流動性中性偏緊。綜合現金漏損、外匯佔款,財政存款、繳准壓力、公开市場到期量等因素,若央行不進行任何公开市場對衝,2024年5月流動性有約1.5萬億元缺口;若央行進行MLF完全對衝,並搭配逆回購續作,流動性仍會有9400億元左右的缺口。5月流動性壓力主要來自政府債供給、繳稅、繳准多增的影響,其中政府債供給是主要擾動因素,根據財政部和各省公布的國債及地方債發行計劃,我們預計5月國債淨融資約爲7700億元,地方債淨融資約爲5900億元,疊加支出季節性回落,政府存款預計環比增加10300億元,顯著高於疫後同期4400億元。

4、考慮到政府債放量供給可能帶來的擾動,我們預計央行將“填谷”,以穩定流動性的整體水平,具體操作方式按發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爲:1)MLF放量2000億元左右、降准25bp;2)降准50bp;3)央行下場購債。4月23日,央行吹風購債可以作爲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我們認爲現階段央行仍會以釋放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間爲主,後期將逐步加入二級市場購債等新型流動性管理工具。以MLF放量2000億元、降准25bp爲基准情形,預計5月超儲率將小幅回落至1.24%。此外,需要關注專項債項目落地和財政支出節奏對流動性的影響。

5、風險提示:銀行間流動性波動超預期、政府債集中發行、專項債項目落地進度不及預期、信貸投放力度超預期、央行呵護流動性力度不及預期。

注:本文來自國泰君安發布的《政府債放量供給,降准對衝可期——2024年5月貨幣政策操作展望》,報告分析師:韓朝輝、張劍宇、汪浩、黃汝南、郭新宇、劉姜楓

本訂閱號不是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報告發布平台。本訂閱號所載內容均來自於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布的研究報告,如需了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具體參見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發布的完整報告。本訂閱號推送的信息僅限完整報告發布當日有效,發布日後推送的信息受限於相關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確或者失效的,本訂閱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義務,後續更新信息以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正式發布的研究報告爲准。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僅面向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服務籤約客戶。因本資料暫時無法設置訪問限制,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要求,若您並非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服務籤約客戶,爲控制投資風險,還請取消關注,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請諒解。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並謹慎決策。國泰君安證券及本訂閱號運營團隊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版權僅爲國泰君安證券所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轉載、刊登、發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權行爲給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



標題:國君宏觀:政府債放量供給,降准對衝可期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0525.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