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信陽秋茶如何“破圈”

信陽秋茶如何“破圈”

by admin - 2023-10-06 48 Views

信陽秋茶如何“破圈”

金秋時節,信陽市溮河區滿山的茶葉在陽光照耀下依然青翠,茶農正忙着採茶。郝光 攝

茶產業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是三產融合發展的“金鑰匙”,更是群衆增收致富的“金葉子”。信陽毛尖作爲河南茶的傑出代表,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如何加強秋茶开發,延長信陽毛尖的產業鏈,實現產業規模和產值的突破。本報記者通過深入採訪,探討信陽秋茶的“破圈”之路,以期爲我省茶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鑑。

河南日報記者 胡巨成 刁良梓 通訊員 馬童

金秋時節,地處淮河上遊、大別山北麓的信陽風景如畫,連片茶山青翠欲滴,仿佛把時光定格在了春天裏。

相較於四月採春茶的“喧囂”,秋季的茶山略顯安靜,依稀可見幾個採茶人的身影。

緣何出現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景象?秋茶品質如何?秋茶的“破圈”之路在何方?記者走進信陽一探究竟。

現象:秋茶價低量少

“一天也就採兩三斤青葉。”在溮河區溮河港鎮黃廟村,茶農陳亮山在自家茶山上採茶,談起採秋茶,他坦言,“信陽毛尖採摘主要在春季,秋茶價格低,所以一般都不僱人,自己多少採點。”

沿着環南灣湖公路,記者行駛了大約10公裏,結果發現,正如陳亮山所言,採秋茶的茶農人數一只手就可以數得過來。

溮河港鎮龍潭村有茶園2.5萬余畝,佔全鎮茶園面積的12.5%。龍潭村村委會負責人直搖頭:“費工費時又賣不上好價錢,大量秋茶被白白浪費,非常可惜。”

“秋茶青葉每斤收購價40多元,與春茶青葉動輒每斤100多元相比,價格差距較大。”陳亮山告訴記者,“市場冷、價格低,茶農採秋茶的積極性不高。”

在溮河港鎮龍潭村豫龍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內,負責人曾祥永總是泡幾杯不同等級的信陽茶放在茶桌上,供往來客商挑選。10月4日,曾祥永的茶桌上衝泡的是兩杯秋茶,茶葉條形較長。

展开全文

“夏秋季節,溫度高,茶葉生長快,所以秋茶以葉茶爲主。”曾祥永說,“像我們這樣走批發價,一斤秋茶也就賣300多元。如果茶農自產自銷價格會更低,所以收青葉炒秋茶的公司並不多。”

緣由:傳統思維影響

秋茶市場遇冷,是因爲品質不高嗎?

秋茶並非茶中下品,且不說飲白露茶的時尚,歷史上愛秋茶的記載也不少。唐朝詩人許渾就有詩句“秋茶垂露細,寒菊帶霜甘”。

秋茶品質不差,爲何市場認可度不高?

信陽市茶文化協會總顧問宋效忠認爲,主要受市場影響,人們對春茶的推崇,客觀上弱化了對秋茶的關注和認知。

在宋效忠看來,信陽毛尖並不是芽頭越小口感越好,反而是“一芽一葉”具有更豐富的營養價值。

在第31屆信陽茶文化節上,信陽市主要領導提出“一芽一葉”總關情,倡導回歸信陽毛尖茶傳統,得到茶人、茶農、茶企的積極響應。

在今年信陽毛尖茶开採式上,信陽市茶產業協會會長劉文新發出倡議:傳承好信陽毛尖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倡導“一芽一葉、一芽二葉”茶生產,逐步扭轉市場盲目追求“芽小”“採早”和“小渾淡”的誤區,引導市場消費。

其實,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信陽當地一些老茶客習慣喝秋茶,喝得比較多的是葉茶,當地俗稱“口糧茶”,外形雖沒有特級毛尖好看,但口感並不差,價格更親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如何讓信陽茶這片神奇的“金葉子”迸發出新的活力成爲必答題。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河南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李文慧表示,信陽毛尖作爲山區群衆增收致富的“金葉子”,被評爲“中國十大名茶”,連續14年位列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前三名,品牌價值達到79.84億元。“對於信陽毛尖來說,只採一季春茶委實可惜,雖然春茶品質好,但是產量少,價格相對比較高。加大秋茶的採摘和生產,一定程度上能延長信陽茶葉的產業鏈,也能助農增收、增加就業崗位。”李文慧說。

那么,採秋茶影響春茶產量嗎?信陽毛尖綠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祖宏認爲:“秋茶只要不過度採,不但不影響春茶產量,反而能成爲信陽毛尖一個大的補充。”

破題:敢想敢試敢爲

中秋國慶假期,周肖同茗茶坊迎來不少遊客購茶,主人肖興亮忙得團團轉,“今年紅茶賣得明顯快了,我們要逐步加大紅茶比重”。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祕書長、信陽市溮河區茶葉協會會長張廣成表示,溮河區是“信陽毛尖”和“信陽紅”的主產區,信陽紅茶品質不輸於一些知名紅茶,近幾年政府也進行了大量推介工作,紅茶產量、銷量逐年提升。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信陽毛尖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紅茶、白茶、青茶等“小荷才露尖尖角”,茶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高附加值產品少,秋茶資源綜合开發與深度利用不足。

可喜的是,一批茶人的不懈探索正成爲信陽秋茶“破圈”之路上的點點星光。

在黃廟生態茶廠,一摞摞篩子上擺滿了青葉,這個階段叫“陳化”。信陽白茶創始人周开啓做白茶已有11個年頭,“信陽白茶在福鼎白茶基礎上做了改良和創新,在福建市場非常受歡迎。”周开啓說,自己種的“華茶一號”非常適合做白茶,除了每年春季做少量毛尖外,其余都做了白茶。

在溮河區董家河鎮陳灣村一處相對封閉的山谷,有300多畝茶園,這裏是張超的“試驗田”。他研制的“牡丹王”一斤賣到近4000元,供不應求。如今,他又开始試制巖茶。

除了用秋茶做紅茶、白茶外,信陽小林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傑芳早在6年前已开始生產青茶,並在2017年全省名優茶評比中,被認定爲省級新產品。他認爲,之所以跳不出“只採春茶”的怪圈,歸根結底還是思想不解放,不敢闖、不敢試。

目前我國有21個產茶省(區、市),其中17個產區已走出多元化路徑,比如福建省,目前就有烏龍茶、紅茶、白茶等5個種類,茶葉的多樣性爲福建茶葉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信陽市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邱常認爲,如今消費群體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隨着年輕群體喜好變化、電商物流等多種因素疊加,信陽茶必須跳出傳統思維,跨界融合。

前不久,溮河區福隆茶廠和福州市幫利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牽手,籤下1000噸夏秋茶合作協議,“下一步我們將招引國內一流茶飲企業,开發新式茶飲,开發‘潮牌’‘潮品’,吸引年輕群體,擴大消費市場。”張廣成信心滿滿。

在跨界融合上,信陽近幾年也有探索。該市倡導茶旅融合,开發“茶旅+民宿”“茶旅+研學”等茶旅融合新業態,積極打造百家茶莊園,讓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記者採訪大量茶人,發現大家有一個共同認知:在持續提升毛尖品質、穩住基本盤的基礎上,做大“秋茶多品類”這個增量,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信陽茶才能進一步做大做強。

李文慧認爲,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這篇大文章,讓信陽秋茶形成市場影響力是關鍵,一方面,加強茶科技成果轉化,科學養護茶樹,提高制作工藝,提升茶葉品質;另一方面,強化品牌意識,不斷優化營銷,引導市場認知,把信陽秋茶知名度打出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信陽秋茶如何“破圈”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9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