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美酒名茶 又一白酒大商加碼清香,如何攪動600億河南市場?

又一白酒大商加碼清香,如何攪動600億河南市場?

by admin - 2023-08-24 48 Views

“本屆鄭州糖酒會最大的一筆訂單有望由金汾河創造。”

酒業家獲悉,8月18日,山西金汾河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汾河)與河南金輝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輝酒業)在鄭州糖酒會上籤署了战略合作協議,計劃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一個是河南家喻戶曉的酒業大商,一個是錨定“清香第二”的行業新銳,二者的攜手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得中原者得天下”,酒業亦然。作爲酒類消費大省,河南素來是白酒兵家必爭之地,無數白酒品牌於中原逐鹿,欲將其打造成進軍全國化的起點。

致力於成爲“清香第二”品牌,河南同樣是金汾河必爭的核心市場。這一點,從酒仙集團董事長郝鴻峰親臨河南與金輝酒業董事長池金清“相會”就可窺見一二。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二者籤下的大單,不僅包含了青鑽、金汾河F385等明星產品的代理,還包括了金汾河產品的定制开發,“未來,二者將合作开發定制產品,一舉將金汾河在河南市場的勢能‘引爆’。”

展开全文

此次战略合作,可謂是金汾河與金輝酒業的一場雙向奔赴。據池金清透露,選擇與金汾河攜手,原因有二:

其一,酒仙董事長郝鴻峰從清香起家,對清香產品品質有着更高的要求,作爲一個產品主義者,又是金汾河產品的頂層設計者,金汾河的品質值得信賴;其二,清香型白酒在河南市場氛圍很好,金汾河又是酒仙集團的重要战略,代理金汾河將獲得不錯的利潤回報。

事實上,作爲高端清香品牌,金汾河向來是好產品的代名詞。秉承“清香貴族”屬性,金汾河選用優質“一把抓”高粱作爲釀酒原料,歷經38天、70天超長地缸發酵,確保了品質基礎。

也是基於此,金輝酒業才會對金汾河“情有獨鐘”。清香型白酒在河南的崛起之勢則是二者攜手的另一關鍵點。

《2022年河南酒類流通市場報告》顯示,河南酒類銷售規模達618億,整體呈現增長態勢。在河南TOP30品牌中,醬香型白酒企業8家,清香型白酒企業5家,從酒企數量來看差異並不大。可以說,清香型白酒正在河南市場重演醬酒走過的歷程。

無論是“清香貴族”的強大產品勢能,還是意欲“重演”醬酒熱的品類勢能,都說明金汾河不失爲酒商把握財富密碼的好選擇,金汾河與金輝的攜手,可謂是一場雙向奔赴,更是二者深思熟慮後的必然選擇。

牽手金輝酒業,金汾河或將开啓逐鹿中原的全新徵程。

在河南,金輝酒業無疑是一個傳奇。創立於2007年的金輝酒業,從一家夫妻店开始,用16年時間成長爲擁有近千名員工、120+門店、銷售額超10億的集團化公司,並建立了覆蓋河南省多個地市的全渠道營銷網絡。其所开創的“倉儲式連鎖運營模式”,至今仍是行業津津樂道的商業範本。

在業內人士看來,二者攜手於金汾河有雙重意義:其一,借助金輝酒業強大的全渠道營銷網絡,金汾河可以快速覆蓋河南市場,爲後續輻射整個中原市場打下基礎;其二,借助金輝酒業連鎖品牌的影響力,金汾河將有效擴大品牌知名度,進一步強化經銷商、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

事實上,攜手大商不僅對金汾河意義非凡,與之攜手的大商也能獲益匪淺。也因此,今年以來,金汾河頻頻獲得大商青睞,北上、東拓均屢有斬獲。

4月17日,金汾河北上哈爾濱,與酒類連鎖有着“東北王”之稱的華龍酒直達供應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酒直達)達成战略合作籤約,意欲借助酒直達較爲完善的渠道網絡,以點帶面輻射北方市場,爲深耕北方市場打下基礎。

時隔4個月後,金汾河再度牽手中原10億大商,足見其大商“捕獲”能力之強。在北京卓鵬战略董事長田卓鵬看來,金汾河具備成爲清香品類陣營中超級品牌的潛力與潛能。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也是清香產區的母親河,可以說‘南有赤水河,北有金汾河’,金汾河具有強大母體的文化優勢和產區優勢,加之酒仙集團強有力的支撐和战略布局,相信定能成爲行業黑馬、產區黑馬、清香黑馬!”田卓鵬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酒仙集團也在不遺余力地支持金汾河的發展,這也是金汾河備受大商青睞的核心因素。

7月24日,酒仙集團與汾陽市政府正式達成战略合作籤約,計劃投資20億元新建金汾河酒莊項目。項目建成後,金汾河將新增30000噸優質清香產能,進一步夯實未來騰飛之基。20億規模的大手筆投資,足見酒仙集團對金汾河、對清香品類的看好,這也是金輝酒業、酒直達們攜手金汾河的底氣所在。

此前,郝鴻峰曾提出“力爭用5年的時間把金汾河打造成一個年銷售規模達百億的清香型白酒骨幹企業”。如今,在20億元的大手筆投資下,在金輝酒業、酒直達等大商的助力下,百億金汾河並不遙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又一白酒大商加碼清香,如何攪動600億河南市場?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5739.html